查看原文
其他

敲锣:帮你的大概率继续帮你,你帮的不一定会还你

思想地图 维罗阳光 2021-03-22
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“思想地图”

 ID l sixiangditu

作者 l 思想地图

转载 l 加个人微信“ sixiangditu666"






今天微博最火的词可能就是“敲锣”了。我不由想起小时候我们村的一个真事,以及另外2个故事。

先前情回顾下“敲锣救母”事件:疫情期间,当时武汉病房极其紧张,很多领导、作家、名人疑似新冠都住不进病房。有家母亲疑似感染,但她的女儿情商真的很高,很有江湖智慧,就在阳台上天天敲锣大喊。被人录了视频放到网上。很多网友都转发敲锣求助的视频,方方也写进了日记里,引起了关注,成功住进病房,治愈出院。本以为这事就了结了,哪知道这两天竟然还有后续……

就这事本身,一是虽然方方日记影响力大一些,可能起到了作用,但起了多大作用就不知道了,但毕竟是有意帮人;二是敲锣女说方方为什么只转上篇,不转下篇。方方可能是有意只转了上篇,但更大可能是只看到了上篇,要是你连载10期,人家也不可能篇篇转载,这个是人之常情;三是指责方方有意“拖她下水”,有没有这个动机,我也判断不了。

5月12日,敲锣女还发了下面这个微博:


敲锣女可能忘了,当时敲锣视频刚出来的时候,一再被删除,多少正能量人士质疑你造谣?正是你所说的“假邻居”网友在朋友圈、微信群里传播“假患者”的你的敲锣视频,才救了你母亲,据说如果再晚来两个小时就救不回了。

网友评论说:“您再次敲起了锣。虽然这次是用键盘敲的,但是声音一点不比上一次弱。我听出来了,你这次敲锣喊的是:快来人啊,救救我们一家人吧,方方这个瘟神要把我们一家人都拖进脏水里啦!

很多人都说敲锣女很坏,我不太同意。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蠢。能用愚蠢解释的,就不要用恶意。但苏格拉底说:无知即恶。这就是另一层逻辑了。

下面,有3个真实的故事:



1


我以前看过一个纳粹和犹太人的故事,具体情况记不得了,我说个大意。

二战的时候,纳粹到处抓犹太人,犹太人到处躲。有一家犹太人也要逃跑躲藏,向人求助,这时候有两户邻居,一户曾经借钱给犹太人一家,另一户借了犹太人的犹太人钱。犹太人很富有,这个应该都知道。

这时候的这家犹太人就起了争执,他们家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说,我们应该向前一个邻居求助,理由是,他肯借钱给我们,说明他善良。小儿子说,我们应该向后一个求助,我们帮助过他,他应该感恩而帮助我们。

两人争执不下,于是各自求援。后来是大儿子安全了,小儿子被邻居举报送进了集中营。

后来大儿子感叹:曾经帮助过你的人,比你所帮助过的人,更可靠。


2


我小时候村里有个人,很能干,70年代就在农村开拖拉机,后来80年代很有眼光,就自己买车运货,赚了钱,90年代有钱了,就换了小轿车拉客人,有时候跑长途。八九十年代,万元户都是巨富了,当时一辆小轿车好像要十几万。

他赚了很多钱,交了很多朋友。其中有个最好的朋友,找他借钱,他毫不犹豫地就借了。这个最好的朋友,后来又借了很多次钱,具体多少不知道,反正不是个小数目,据说是几万十几万肯定是有的。

这个好朋友借了这么多钱,还不起,就在一次一起跑长途的路上,找了两个外地人,在山里,给我们村这个巨富下了药,把他用铁丝勒死扔到山沟里,还要把巨富的车给卖掉。当然,很快凶手就被抓枪毙了。

这个巨富绝对想不到,借了自己很多钱的最好的朋友会杀自己。少借一点,他的好朋友应该不会起杀心。真可谓是现实版的升米恩斗米仇。



3


我记得在《社会心理学》还是《影响力》哪本书上看到过一个故事,用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,主角是美国的富兰克林,就是那个放风筝测雷电、发明避雷针,美国独立战争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,《独立宣言》起草者之一,美国开国元勋之一。

富兰克林在国会的时候,想争取一个议员支持,但是这个议员很烦他。富兰克林有个心理小技巧,他打听到这位议员家里有一套非常稀有的珍贵图书,于是十分恭敬地写了一封信,厚着脸皮向这个议员借书。

没想到议员竟然同意了,富兰克林还书时郑重地表达了谢意。几天后当他们再次在议会厅见面时,富兰克林是这样描写的:他竟然主动跟我打招呼(以前从来没有过),后来我们谈话,他还表示,任何时候都愿意为我效劳。

富兰克林说: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,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,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。

这个逻辑后来被心理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,做了很多实验,写进心理学教材,还有个专有名词叫“富兰克林效应”:你要想别人帮你一个大忙,就先请对方帮个小忙;你想要别人对你有好感,可以试试先请对方帮个小忙。

用富兰克林效应来分析,就是方方主动帮了敲锣女,所以是方方对敲锣女友好感。而敲锣女士是被帮助的人,对方方就不一定有好感。

上面3个故事说明,偿还人情并非是一件理所应得的事。

当你去救助一个落难者时,你其实并没有机会和余地去考察那个人的品行,而救助行为本身,也不会板上钉钉地构成一份回报契约。事实上就是有这样的可能,是你出于良知和公义声援了一个人,但这个人也确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渣。

所以在反过来寻求帮助的时候,那些曾经对你好的人,才是更加值得信赖的,他至少对你表现过善良的一面;而你自以为有恩于他的人,究竟是不是狼心狗肺的小人,你根本不知道。

全文完。感谢您的耐心阅读,请顺手点个右下的"在看"吧~





记录北美生活 有态度 有温度

力读人间好书 有广度 有深度

长按   识别二维码   加关注

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种欣赏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感谢点亮“在看”,欢迎转发分享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